如何选择证券公司
相亲圈子里不是前任,就是熟人,一不小心还可能被红娘拉入黑名单,嫌弃太挑剔。
这其实不是个例,在中国的大小县城中,一场无声的婚恋危机正在蔓延。
网友李莉今年32岁,是一名公务员,有房有车,长得清秀。
她已经连续3年参加县里举办的相亲大会,却依然单身。
她吐槽道:“去年相亲会上,我们局去了26个女生,只有3个男生参加,最后成了0对。在我们这里,找个好对象比考公务员还难。
体制内女性竟然成了最难脱单群体?如今的境况是,她们想降低标准又不甘心,坚持标准又找不到合适的人,如今在县城相亲市场上,堪称“地狱难度”。
在“男多女少”的大背景下,体制内女性,学历不低,有着稳定的编制,收入在本地也算是中上,为何在婚恋市场落单?
在县城的相亲市场,有一个隐形的鄙视链:体制内看不起合同工,有编的不考虑临时岗,城里人嫌弃农村户口,公务员家庭看不上个体户……
虽然没人明说,但大家心知肚明。
民政局小陈26岁,是事业编制,独生子女,父母都是老师,去年刚入职就见了20多个女孩,年底就定了亲。
在“男多女少”的县城相亲市场,单身男性本应是“弱势群体”,可一旦你是体制内、有房、独生子,身份立马反转。
小陈苦笑:“我感觉不是在找对象,而是对象在抢我。”
再看县里另外一位女孩,小张29岁,事业编,父母是个体户,相亲了5年,至今单身。
她也很实在,要找体制内,收入要比她高。
其实,这个标准是很合理的,但放眼整个县城,年收入要达到10-15万的体制内男性本就寥寥无几。
或者,再放宽一些,体制外找年入20-50万的生意人,更是凤毛麟角。
小县城相亲的残酷,远远超出你的想象。
早在2022年,男女公务员报考性别比例就达1:3,体制内男性成为“少数派”,像小张这样的女性,要找合适的对象,更是难上加难。
就算是一开始看对眼了,还是会有不停地问题出现,对方要不嫌弃自己太独立,要不就觉得体制内女人难伺候。
有些离谱的相亲现场,让不少体制内女孩忍不住在网上吐槽。
有人一见面就摆出高姿态,直言“你该降降标准了”,甚至反问:“你是不是看不上我们这样普通的人?”
还有人要求体制女性把房子写两个人的名字,工资上交,还美曰其名是家风传统。
对于体制女性来说,还有更无奈的。
只要一过了30岁,身边的亲戚朋友就会开始各种冷嘲热讽:“你看体制内有什么用,还是嫁不出去?”
“年纪这么大了,眼光还这么高?”
有网友不禁感慨:“县城体制内女,活成了最孤独的群体。”
这句话真的一点都不夸张。
她们有能力、有担当,能独立生活,本该活得理直气壮。
可在小县城的婚恋逻辑里,一边被要求经济独立,一边又被期待在婚姻中“退让”;一边被说“女多男少”,一边又被世俗眼光紧紧盯着。
好像一个女人,只有“放低自己”,才配拥有婚姻。
社会学家指出,县域婚恋市场出现了一种“梯度错觉”:每个人都想找比自己略强一点的伴侣,导致A女找不到匹配的B男,因为B男都想找C女。
一位在县城负责青年婚恋工作的人员透露:“在县城的婚恋生态里,编制是一条隐形的分界线,体制内女性大多不愿“下嫁”体制外,可体制内的适婚男性数量本就稀缺,根本供不应求。”
这句话道出了体制女性难找对象的本质,越是优秀的女性,在县城的择偶空间越小。
确实如此。
在县城的体制单位,同事几乎是“一辈子的邻居”。
工作、生活、家庭,全都交织在一起,聊个天都能转三圈。
找对象一旦“不够体面”,没编制、收入低、家在农村,立马就成了背后议论的焦点。
人言可畏,不是夸张,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压力。
很多人不是没遇到合适的人,而是不敢带出来,怕一句“你怎么找了个这样的”,毁掉一段感情,也毁掉自己的体面。
而且,女性和男性择偶是有很大差异的。
自古以来,中国的女性习惯是向上求,而男性则大多是选择门当户对或向下兼容。
他们更看重两人是否合得来、三观是否契合、长相是否顺眼,对女方的收入和家庭条件并不过分要求。
正因如此,男性在择偶时的选择空间往往大得多。
而相对于体制内女性来说,找对象,原则上要和自己差不多,甚至更高。
总之,就是不能找一个比自己差的,但问题是一个县城哪有那么多优秀的男孩。
更何况,家庭条件好,长相好,性格稳定的体制内男性,根本不会出现在相亲市场。
从而导致在相亲市场的体制内女性,无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。
坚持自己的标准,年龄已经没有优势,如果放弃标准,自己又不甘心,好不容易考了编制,找个心仪的人就这么难?
对于县城体制内女性来说,一旦到了35岁还未婚,更多的一个归宿,只能降低自己的标准,勉强找个人凑合过日子。
总结下来就是,虽然现在是“男多女少”的大环境,但体制内为什么却是另一番风景,这跟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。
男性人口比女人多三千多万,单从数据上看,应该是大龄男性找不到媳妇的多。
但真相是,这个数据是没有意义的,城市化进程让长期居住在农村的适龄男性,逐渐退出主流相亲市场。
就像网上王阿姨说:“现在介绍对象,女方一听男方家常住农村的,连照片都不会看。”
就如上文所举的例子,体制内女性是看不上他们的,早已被排除在相亲选择之外。
虽然扎心,但很现实。
从另外一个角度看,对普通人来说无可厚非,但公务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,又处在自媒体时代,一言一行都被放大解读,难免陷入孤独和尴尬,进退两难,身不由己。
有专业人士建议,要解决县域婚恋失衡,光靠催没用。
不仅要推动人才流动机制改革,打破体制内外的壁垒,还需要转变社会观念,减少对女性婚龄的压力。
面对这个困境,有些体制女性也开始积极尝试突围,有的选择异地恋,分隔两地,但约定周末见面。
有的开始调整择偶标准,更看重人品和能力,不再死盯着编制。
有的也想通了,与其苦苦寻找合适的伴侣,不如趁着这个空窗期,好好提升自己和事业。
从目前的现状来说,除非尽早的规划,争取找到条件相对更好的对象。
要不就做好单身一辈子的准备,如果30岁还不规划,后面肯定会越来越难。
无论选择哪条路,都需要认清自我,充足的准备和学习,求上得中,求中得下,边躺平边焦虑一定是最差的选择。
参考资料
网易:《县城体制内女性找对象难,背后原因很现实,该怎么破局?》
搜狐:《现在明明是男多女少,为什么县城有编制的女孩,还是非常难找对象》
作者:车车
编辑:歌
赢赢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